山東省教育廳等10部門關于印發《山東省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實施方案》的通知
魯教數字〔2025〕2號
各市教育(教體)局,黨委網信辦,發展改革委、科技局、工業和信息化局、公安局、財政局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、大數據局、信息通信發展辦公室,青島市通信管理局,各高等學校:
為深入貫徹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—2035年)》和《山東教育強省建設規劃綱要(2025—2035年)》要求,落實《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》(教辦〔2025〕3號),加快構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展新生態,為教育強省建設提供有力支撐,山東省教育廳等10部門研究制定了《山東省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實施方案》,現印發給你們,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。
山東省教育廳
山東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
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
山東省科學技術廳
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
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
山東省財政廳
山東省公安廳
山東省大數據局
山東省通信管理局
2025年7月3日
山東省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實施方案
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、三中全會及全國、全省教育大會精神,落實教育強國、強省規劃綱要和《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》(教辦〔2025〕3號)有關要求,加快構建教育數字化發展新體系,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,促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,結合我省實際,制定如下實施方案。
一、工作目標
從2025年起,經過3-5年努力,“云-網-邊-端”的一體化數智基座基本建成,多面支撐教育變革;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流程,未來學校、智慧課堂等新型教育場景加速涌現;大中小學校人工智能課程和評價體系基本建立;師生人工智能素養多面提升;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治理體系更加準確高效,公共服務能力持續優化;人工智能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、助力教育強省建設的作用更加凸顯。
二、構建縱橫貫通的智慧教育平臺體系
加快實現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(以下簡稱平臺)全域化、深層次應用,做好教育部平臺多面深化應用試點,整合省、市、縣、校數字教育資源,實現各J用戶、資源、應用、數據與平臺的互聯互通,打造集基礎教育、職業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終身教育和就業服務于一體的齊魯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。基礎教育領域重點圍繞課程教學、實踐研學、多元評價、家校共育等提供支撐服務;職業教育領域重點圍繞專業課程、教材資源、仿真實訓、教師發展等豐富資源;高等教育領域重點圍繞課程資源、數字教材、教師研修、“雙創”指導等加強建設;終身教育領域重點圍繞繼續教育、社區教育、老年教育融合發展,提升全民終身學習服務水平;就業服務領域重點圍繞“數智就業”服務模式,創新融合支撐就業新場景,對高校、畢業生、用人單位提供就業過程全鏈條、全景式、全時化就業服務和數據監測治理。
三、打造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創新生態
(一)開設全學段人工智能通識課程。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,分學段開展人工智能知識普及教育,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。研制中小學(含中職)人工智能教育實施方案,系統構建課程、師資、管理、評價等核心體系,建立師生人工智能素養監測制度,實現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全域覆蓋。加快建設高校人工智能教育課程,支持高校開發建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和“人工智能+”專業融合交叉課程,形成覆蓋多面、層次清晰、特色鮮明的“人工智能+”課程體系。
(二)建設出色“人工智能+”學科專業體系。建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、智能科學與技術等人工智能領域學科,增設與人工智能緊密相關學科專業,推動人工智能與全學段、全門類基礎學科專業深度融合,鼓勵有關高校開設“人工智能+其他專業”雙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,支持高校建設數智化教學和創新實踐平臺。建立健全符合人工智能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,探索實施“本碩”“本碩博”貫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。
(三)建設出色數字教育資源。加強數字教材建設和管理,分領域分專業研發示范性精品數字教材,鼓勵學校、企業聯合開發數字教材。聯合高校、科研機構建設15個左右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創新研究基地,開展智能教學理論、學科知識圖譜、人機協同教育模式等探索實踐。聚焦思政、科學教育、體育、美育、心理健康等領域和數學、物理等基礎學科,打造10個左右教育領域專用大模型垂直應用,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。圍繞“人工智能+學科”雙向賦能、基礎學科智能化重構、數字前沿沉浸式探索等,打造2000門左右線上出色課程資源。
(四)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與評價。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行動,培育打造300所左右人工智能應用領航校,在備課授課、作業批改、學生發展等環節,探索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應用場景新范式。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行動,推動校企雙師協同教學,打造30個左右校企協同、特色鮮明、資源豐富的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。實施人工智能賦能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工程,對接服務我省“十強”優勢產業領域,每年遴選10個左右代表性專業,每個專業建設10門左右核心課程。強化多面發展育人導向,推進人工智能賦能考試評價改革,提升教育考試成績大數據分析能力,打造智能巡考、智能評卷、體育智能測評等創新應用場景。整合學業成績、課堂行為、實踐活動等多維數據,構建綜合性評價模型,推動教育評價從單一結果評價向全過程發展性評價轉變。
(五)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。開展“人工智能賦能教師專業發展”行動,豐富山東省教師管理服務系統功能,探索教師素養數字“畫像”,實現教師教學、教科研及管理數據的無感化采集。將校長人工智能領導力、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納入省、市、縣(市、區)三J教師培訓計劃,分層分類組織開展培訓,實現學校教師全覆蓋。開展人工智能助力教師隊伍建設試點。編制中小學及高校教師人工智能必備素養手冊,研發培訓課程,每年開展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展示活動。優化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類課程建設,加強師范生人工智能教育。在高校實施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領軍人才培養計劃,在中小學遴選培養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席信息官。
(六)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。完善山東省開放大學辦學體系,一體推進開放大學、老年開放大學、社區大學辦學服務體系建設。依托山東開放大學搭建山東省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,豐富家庭教育、社區教育、老年教育、職業能力提升等出色資源供給。建立資歷框架為基礎的認證標準體系,建設終身學習學分銀行,提升學習成果認證、積累與轉換的服務效能,構建全民終身學習激勵機制。
(七)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新范式。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研范式變革,建立人機協同科研機制,創新科研流程、科研模式和評價體系,提高科研組織效率。建設人工智能科研平臺體系,面向重大戰略,支持高校聯合科研院所、企業,布局建設省重點實驗室、技術創新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J科研平臺,爭創J創新平臺。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推進“揭榜掛帥”核心技術攻關和標志性產業鏈產學研準確對接,提高人工智能、IPv6等領域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。加強人工智能協同創新和戰略研究,支持開展重大科技戰略與政策研究,推進全省教育系統網絡、數據、應用、服務等方面關鍵教育數字化標準的研究、應用與實施。
(八)加強數字教育國際交流。依托孔子學院、“班·墨學院”等,推動“數字大學”出海,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數字教育國際品牌。建設國際課程數字資源和中文數字學習資源,提升數字教育國際影響力。鼓勵高校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合作,共建人工智能課程、人工智能實訓基地,開展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合作辦學、學生聯合培養。支持高校組織或參加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國際學術會議,引進世界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、高層次人才。
四、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保障體系
(一)夯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。統籌運用“兩新”等支持政策,升J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。加快推進教育云網融合建設應用,建設教育行業云,有序推動教育應用上云,實現各J各類學校高速接入教育專網。引導學校支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,實現校園無線網覆蓋。深化IPv6規模部署與創新應用,推動各J各類教育網絡、網站、信息系統多面支持IPv6。建設省J教育算力共享系統,接入全省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,實現區域、高校算力資源共建共享。建設智慧校園和智能化教室,推動學校校園網絡提質擴容,有序普及符合技術標準和學習需要的教學智能終端。
(二)深化教育數據治理。提升省教育大數據管理水平,打造跨層J、跨地域、跨部門教育數據共享網絡,構建全省教育數據“一張圖”。鼓勵支持各市各高校建設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數據集,整合課程課標、學情分析、考試評價等數據,實現數據的分J分類、多模態標注。支持企業、科研機構開展語料訓練,支撐教育領域大模型落地應用。完善“愛山東”政務服務平臺“教育專區”,服務教育“一件事”高效辦理和校務“一網通辦”,推動“入學一件事”向幼兒園招生延伸,普通高中畢業證電子化覆蓋率達到100%,學生資助申請實現“網上辦”“掌上辦”,特殊困難學生“免申即享”。構建全省教育數字檔案管理體系。加強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,推動教育數據分J分類建設,建立教育領域身份和數據可信體系,開展“安寧齊魯”個人信息保護專項行動,建立教育數據服務商準入審查制度,做好教育系統重要數據的備份和異地災備工作。
(三)建立應用評價激勵機制。堅持以應用為導向,分J分類開展教育數字化建設應用成效評價,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。將數字化應用作為申請省有關教育教學項目的重要因素,納入學校和教師評優評先內容。每年開展區域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、校長數字化領導力、師生數字素養等常態化監測,定期發布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。
(四)建立多元投入機制。建立健全政府、社會、企業共同參與的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多元投入機制,保障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、出色數字資源開發和服務經費,對農村、薄弱地區給予傾斜支持。基礎電信企業對各J各類學校的網絡使用資費給予優惠。鼓勵支持統籌利用市場融資等多種渠道,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和支持教育數字化。學校要加強經費統籌,保障教育數字化支出。
(五)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機制。落實黨委(黨組)網絡安全責任制,健全完善各J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機構,壓實工作責任。落實教育系統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、網絡安全等J保護等制度。健全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全鏈條監管體系,做好人工智能算法與大模型備案和合規審查。加強對教育類大模型、算法推薦的動態監測。開展人工智能倫理安全研究。科學規范人工智能應用進校園管理。
五、加強組織領導和規劃實施
將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納入數字山東建設戰略布局統籌推進,網信、發展改革、教育、科技、工業和信息化、公安、財政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、大數據、通信管理等部門定期研究、協同推進。建設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省J專家委員會,推動成立數字教育社會組織,打造覆蓋教育治理、技術研發、教學應用的全領域專家團隊。各市各高校要將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作為重要工程,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實施方案,大膽探索、先行先試、深化應用。各J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整合教研、電教、信息、裝備等力量資源,形成合力,推動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更好服務教育強省建設。
附件
《山東省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實施方案》任務分工方案
名稱
|
任務
|
序號
|
主要任務
|
責任單位
|
構建縱橫貫通的智慧教育平臺體系
|
|
1
|
加快實現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全域化、深層次應用,做好教育部平臺多面深化應用試點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2
|
整合省、市、縣、校數字教育資源,實現各J用戶、資源、應用、數據與平臺的互聯互通。
|
省教育廳、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,各市教育(教體)、各高等學校
|
||
3
|
打造集基礎教育、職業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終身教育和就業服務于一體的齊魯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。
|
省教育廳、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,各市教育(教體)、各高等學校
|
||
打造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創新生態
|
開設全學段人工智能通識課程
|
4
|
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,分學段開展人工智能知識普及教育,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5
|
研制中小學(含中職)人工智能教育實施方案,系統構建課程、師資、管理、評價等核心體系,建立師生人工智能素養監測制度,實現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全域覆蓋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
|
||
6
|
加快建設高校人工智能教育課程,支持高校開發建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和“人工智能+”專業融合交叉課程,形成覆蓋多面、層次清晰、特色鮮明的“人工智能+”課程體系。
|
省教育廳,各高等學校
|
||
建設出色“人工智能+”學科專業體系
|
7
|
建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、智能科學與技術等人工智能領域學科,增設與人工智能緊密相關學科專業,推動人工智能與全學段、全門類基礎學科專業深度融合,鼓勵有關高校開設“人工智能+其他專業”雙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,支持高校建設數智化教學和創新實踐平臺。
|
省教育廳,各高等學校
|
|
8
|
建立健全符合人工智能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,探索實施“本碩”“本碩博”貫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。
|
省教育廳,各相關高等學校
|
||
打造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創新生態
|
建設出色數字教育資源
|
9
|
加強數字教材建設和管理,分領域分專業研發示范性精品數字教材,鼓勵學校、企業聯合開發數字教材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10
|
聯合高校、科研機構建設15個左右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創新研究基地,開展智能教學理論、學科知識圖譜、人機協同教育模式等探索實踐。
|
省教育廳,各相關高等學校
|
||
11
|
聚焦思政、科學教育、體育、美育、心理健康等領域和數學、物理等基礎學科,打造10個左右教育領域專用大模型垂直應用,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|
12
|
圍繞“人工智能+學科”雙向賦能、基礎學科智能化重構、數字前沿沉浸式探索等,打造2000門左右線上出色課程資源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|
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與評價
|
13
|
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行動,培育打造300所左右人工智能應用領航校,在備課授課、作業批改、學生發展等環節,探索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應用場景新范式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
14
|
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行動,推動校企雙師協同教學,打造30個左右校企協同、特色鮮明、資源豐富的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,
|
||
15
|
實施人工智能賦能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工程,對接服務我省“十強”優勢產業領域,每年遴選10個左右代表性專業,每個專業建設10門左右核心課程。
|
省教育廳,各高等學校
|
||
16
|
強化多面發展育人導向,推進人工智能賦能考試評價改革,提升教育考試成績大數據分析能力,打造智能巡考、智能評卷、體育智能測評等創新應用場景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|
17
|
整合學業成績、課堂行為、實踐活動等多維數據,構建綜合性評價模型,推動教育評價從單一結果評價向全過程發展性評價轉變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|
打造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創新生態
|
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
|
18
|
開展“人工智能賦能教師專業發展”行動,豐富山東省教師管理服務系統功能,探索教師素養數字“畫像”,實現教師教學、教科研及管理數據的無感化采集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19
|
將校長人工智能領導力、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納入省、市、縣(市、區)三J教師培訓計劃,分層分類組織開展培訓,實現學校教師全覆蓋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
|
||
20
|
開展人工智能助力教師隊伍建設試點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|
21
|
編制中小學及高校教師人工智能必備素養手冊,研發培訓課程,每年開展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展示活動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|
22
|
優化師范生人工智能素養類課程建設,加強師范生人工智能教育。
|
省教育廳,各相關高等學校
|
||
23
|
在高校實施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領軍人才培養計劃,在中小學遴選培養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席信息官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|
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
|
24
|
完善山東省開放大學辦學體系,一體推進開放大學、老年開放大學、社區大學辦學服務體系建設,依托山東開放大學搭建山東省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,建立資歷框架為基礎的認證標準體系,建設終身學習學分銀行。
|
省教育廳,山東開放大學
|
|
打造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創新生態
|
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新范式
|
25
|
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研范式變革,建立人機協同科研機制,創新科研流程、科研模式和評價體系。
|
省教育廳、省科技廳,各高等學校
|
26
|
建設人工智能科研平臺體系,面向重大戰略,支持高校聯合科研院所、企業,布局建設省重點實驗室、技術創新中心、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J科研平臺,爭創J創新平臺。
|
省教育廳、省科技廳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,各高等學校
|
||
27
|
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推進“揭榜掛帥”核心技術攻關和標志性產業鏈產學研準確對接,提高人工智能、IPv6等領域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委網信辦、省科技廳、
|
||
28
|
加強人工智能協同創新和戰略研究,支持開展重大科技戰略與政策研究,推進全省教育系統網絡、數據、應用、服務等方面關鍵教育數字化標準的研究、應用與實施。
|
省教育廳、省科技廳,各高等學校
|
||
加強數字教育國際交流
|
29
|
依托孔子學院、“班·墨學院”等,推動“數字大學”出海。建設國際課程數字資源和中文數字學習資源。鼓勵高校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合作,共建人工智能課程、人工智能實訓基地,開展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合作辦學、學生聯合培養。支持高校組織或參加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國際學術會議,引進世界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、高層次人才。
|
省教育廳,各高等學校
|
|
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保障體系
|
夯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
|
30
|
統籌運用“兩新”等支持政策,升J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。
|
省教育廳、省發展改革委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31
|
加快推進教育云網融合建設應用,建設教育行業云,有序推動教育應用上云,實現各J各類學校高速接入教育專網。引導學校支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,實現校園無線網覆蓋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大數據局、省通信管理局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32
|
深化IPv6規模部署與創新應用,推動各J各類教育網絡、網站、信息系統多面支持IPv6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委網信辦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33
|
建設省J教育算力共享系統,接入全省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,實現區域、高校算力資源共建共享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大數據局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34
|
建設智慧校園和智能化教室,推動學校校園網絡提質擴容,有序普及符合技術標準和學習需要的教學智能終端。
|
省教育廳、省通信管理局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深化教育數據治理
|
35
|
提升省教育大數據管理水平,打造跨層J、跨地域、跨部門教育數據共享網絡,構建全省教育數據“一張圖”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大數據局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
36
|
鼓勵支持各市各高校建設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數據集,整合課程課標、學情分析、考試評價等數據,實現數據的分J分類、多模態標注。支持企業、科研機構開展語料訓練,支撐教育領域大模型落地應用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|
37
|
完善“愛山東”政務服務平臺“教育專區”,服務教育“一件事”高效辦理和校務“一網通辦”,推動“入學一件事”向幼兒園招生延伸,普通高中畢業證電子化覆蓋率達到100%,學生資助申請實現“網上辦”“掌上辦”,特殊困難學生“免申即享”。構建全省教育數字檔案管理體系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大數據局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38
|
加強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,推動教育數據分J分類建設,建立教育領域身份和數據可信體系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委網信辦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39
|
開展“安寧齊魯”個人信息保護專項行動。
|
省委網信辦、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40
|
建立教育數據服務商準入審查制度,做好教育系統重要數據的備份和異地災備工作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
|
||
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保障體系
|
建立應用評價激勵機制
|
41
|
堅持以應用為導向,分J分類開展教育數字化建設應用成效評價,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。將數字化應用作為申請省有關教育教學項目的重要因素,納入學校和教師評優評先內容。
|
省教育廳、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42
|
每年開展區域教育數字化發展水平、校長數字化領導力、師生數字素養等常態化監測,定期發布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。
|
省教育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建立多元投入機制
|
43
|
建立健全政府、社會、企業共同參與的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多元投入機制,保障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、出色數字資源開發和服務經費,對農村、薄弱地區給予傾斜支持。
|
省教育廳、省財政廳
|
|
44
|
基礎電信企業對各J各類學校的網絡使用資費給予優惠。
|
省通信管理局
|
||
45
|
鼓勵支持統籌利用市場融資等多種渠道,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和支持教育數字化。
|
省教育廳、省財政廳
|
||
46
|
學校要加強經費統籌,保障教育數字化支出。
|
省教育廳、省財政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機制
|
47
|
落實黨委(黨組)網絡安全責任制,健全完善各J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機構。落實教育系統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、網絡安全等J保護等制度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委網信辦、省公安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
48
|
健全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全鏈條監管體系,做好人工智能算法與大模型備案和合規審查。加強對教育類大模型、算法推薦的動態監測。開展人工智能倫理安全研究。科學規范人工智能應用進校園管理。
|
省教育廳、省委網信辦、省公安廳,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加強組織領導和規劃實施
|
|
49
|
將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納入數字山東建設戰略布局統籌推進,網信、發展改革、教育、科技、工業和信息化、公安、財政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、大數據、通信管理等部門定期研究、協同推進。
|
省、市、縣三J網信、發展改革、教育、科技、工業和信息化、公安、財政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、大數據、通信管理等部門
|
50
|
建設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省J專家委員會,推動成立數字教育社會組織,打造覆蓋教育治理、技術研發、教學應用的全領域專家團隊。
|
省教育廳
|
||
51
|
各市各高校要將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作為重要工程,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實施方案,大膽探索、先行先試、深化應用。
|
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||
52
|
各J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整合教研、電教、信息、裝備等力量資源,形成合力。
|
各市教育(教體)局、各高等學校
|
![]() |
機器人底盤 Disinfection Robot 消毒機器人 講解機器人 迎賓機器人 移動機器人底盤 商用機器人 智能垃圾站 智能服務機器人 大屏機器人 霧化消毒機器人 展廳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底盤 核酸采樣機器人 智能配送機器人 導覽機器人 |